第14章 第十四章(1 / 2)

“要建什么样的避难所?”

“有没有具体方案?”

……

有不少科学家举手提问。

“会在山区和平原地下建集中型的避难城市。”

曲云巷打开会议投影仪。地下避难所主要建在半山腰和空旷的地下,里面有专业的供水供电系统,大约在地下10米~50米之间,是一个颠倒的地下城市。由于技术和地表结构不同,这些避难所互不相通,地面冰雪覆盖,普通人很难离开本避难地范围。

曲云巷说完,所有参会人员都沉默了。

“全国十五亿人,都能进去?”一个学者问。

“要是计划实施,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公民。”曲云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而且真到那个地步,五十六人会居住在同一房间,这加大了管理量,居民心理压力也面临着极大考验。

会议持续到下午三点,三点十分,秦英上台讲述了自己这一个月经历,后面播放着乌拉尔城市视频。乌拉尔像一个未来世界,众科学家们一边听着,一边认真的整理笔记。

散会后,科学家们去实验室里研究星际产品,秦英收拾完东西,欲言又止的看向曲云巷。

“怎么了?”曲云巷问。

“咱们真的要建避难所?”

“不知道。”现在除了赤道地区,全球很难见到正常太阳了,今年南半球发生了多起潮汐海啸,总之,往后的日子可能一年比一年难。

“你带回来的东西非常有用,研究组已经递了申请,打算建一个恒温工厂和营养剂储备厂。”曲云巷说起这一个月的工作。

自全球变冷,全球科企致力于恒温产品研究,秦英上次带回来的外套经过拆卸,给了研究员们灵感风暴。现在研究组已经研究出可以量产的恒温外套。这些外套可以把温度锁定在5℃~25℃之间,比一般的羽绒服更加轻薄。

“那就好。”这算地震后的好消息,秦英心情稍微轻松了一些。

晚上十点,秦英躺在床上看地震新闻。林省这两天天气回暖,灾民在政府组织下运输到附近安置点,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大,在这个温度下,灾后安置工作非常艰巨。

第二天一早,秦英去实验室里协助研究。她这次下载了星网资料,很多问题直接查资料就行。

星门研究分天文物理,语言文化等二十个研究小组,她在实验室转了一圈,跟曲云巷来到语言研究组。

“这是张恩庆教授,负责语言组研究。”曲云巷介绍道。

“张教授。”秦英伸手。张恩庆五十三岁,她之前开会的时候见过一面。

“秦秘书。”为了方便走动,现秦英特聘为军区秘书。

“这是我们总结的星际语规律,这种文字跟阿拉数字国际语差不多,文面表达形式要比国际语简单……”张恩庆直接说起正事。

元古星际有12000颗生命星球,现在克里亚语是星际通用语,他们根据秦英留下的资料总结出不少规律。

张恩庆拿出整理好的表格,教导秦英文字识别。

秦英原以学习新语言会很难。经过一上午总结,这就像幼儿阶段的‘aoe’一样。

“这些是书面规律,等这批资料研究完,应该能总结出发音规律了。”语言组汇集全国最顶级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,星际有星际翻译器,但学会语言终归是一项技能。

在接下来的一周里,秦英开始医院语言组两点一线的生活。经过医疗组检测,她带回来的药品安全无害,秦红民可以放心使用。

十一月二十,她跟着医疗组来到医院。现在秦红民瘦的不到九十斤,医生帮他检查完,按照剂量注射药片。

“这些药片只能控制无法根除,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纳米机器人治疗。”

医疗人员叹了口气。癌症被称为世界绝症,一般采用化疗疗法。化疗是通过化学手段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增长,现在医疗手段不成熟,这种治疗在控制癌细胞的过程中也容易伤害正常细胞。

秦红民去年做过一次化疗,他的身体无法承受第二次。

医疗组说的纳米机器人是星际治疗技术,这种技术可以把纳米机器人植入病人体内,杀死单独癌细胞。癌症在星际不是绝症,只是这种配套设备体积大,治疗过程需要完善的技术支持。

秦英回来的时候本想采购一套,纳米机器购采购复杂,加上蓝星配套不达标,她只能把背包用在更有用的地方。

秦英感觉有些闷,她在医院呆了一会儿,乘车去王云井大街透风。

她现在行动不受限制,到王云井的时间是下午三点。可能休息日原因,有不少游客裹着羽绒服在大街上闲逛。大家拎着大包小包,这些东西大多以一些保暖裤,小型电热毯为主。全球变冷的这些年,居民已经从消费主义变成了生存主义。

天上飘起雪花,游客们去附近商场休息。秦英来到一家奶茶店门口,跟军区那边打电话后,在门口等着军区车子。

“哇!”

等待中,旁边传来一道小女孩哭声。

“都冻成冰凌块了,怎么吃!”

“我想吃袅袅糖……”

……

这是一对裹着羽绒服的母女。小女孩七岁左右,手里拿着一个袅的发白的袅袅糖,可能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,袅袅糖已经冻住袅不动了。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