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六章 他真的很蠢吗?(1 / 1)

朱楧心中闪过一丝轻蔑,至于吗,跟没见过女人似的,又提高嗓音说了一句:“曹国公,寡人敬你一杯。”

“啊?”李景隆这才回过神来,连忙双手端起自己的酒杯,跟朱楧的酒杯碰了一下,道:“臣敬殿下一杯。”但眼睛还是偷瞄了一下正在下面翩翩起舞的一众舞女。

朱楧将杯中的酒喝了一半,留了一半,对待下属,没有必要那么实在,喝一半已经是很给李景隆面子了,放下酒杯,笑道:“曹国公可否满意?”

“满意,满意。不愧是异域风情啊,臣之前从来没有见过。”李景隆连忙点头哈腰的说道,喜欢的样子不是装出来的。

朱楧微微一笑,懒洋洋地斜靠在大王座上,十分大气的说道:“既然曹国公喜欢,那寡人就将这些舞女都送给你了,还望曹国公好好调教。”

李景隆脸上明显浮现出高兴的表情,下巴都差点笑歪了,但他到底不是三岁的孩子,必要的客气话还是会说的,冲着朱楧装作一副不好意气?有什么事尽管说吧,只要寡人能做大,决不推辞!”

李景隆抬眼看了一眼朱楧,像是做贼一样,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陛下和太孙对于殿下主动献马的事十分赞赏,都说殿下是个有孝心,有忠心的人。殿下能一次拿出五千匹战马也是让臣大吃一惊,想必肃国的马政在殿下的治理之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。久闻山丹军马场自西汉以来就是中原的主要产马之地,不知臣是否有幸去参观一下?”

朱楧本来是一脸笑意地听着李景隆讲话,结果越听笑容越僵硬,这明显是想试探寡人的虚实啊。目前山丹军马场已经有了七万多匹战马,若是让老朱知道自己有这么多匹马,却只进献区区五千匹,他的心里会怎么想还真不知道。

朱楧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李景隆,见他确实长得器宇轩昂,英武不凡,只是若是单看他的眼神的话,其中又透露着丝丝狡黠。一个念头猛然在朱楧的脑袋里一闪而过。

他真的很蠢吗?

后世的朱楧喜欢读历史,他读历史有两个原则,第一个是都是凡人不是圣贤,是凡人就有欲望,就想着出人头地,想着当爷,谁也别装逼,谁也别想蒙谁。建功立业是真的,济世安民也是真的,但是胜利果实必须要有老子来享用,皇位、权力必须要有老子来掌握,谁要是敢动他们一点点,绝对是翻脸不认人,亲娘老子都不例外。

第二个原则就是谁都不是傻子,凡是在史书中能留下姓名的,全部都是人中龙凤,就算是失败了的陈友谅、张士诚等人也一样是难得一见的豪杰,绝对比一般人聪明很多,你不服气你去乱世试试,保证活不过两章。

中国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特点,那就是凡是成功了的人就无限吹捧,仿佛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跟主角一样,光环十分强大,虎躯一震便有小弟前来投奔,心甘情愿地为他抛头颅,洒热血。

而那些失败了的人统统被描述的跟白痴一样,要么就是残害忠良,要么就是刚愎自用,不听人劝,要么就是骄傲自大,只懂得玩女人。反正就这么几个错误,中国自古以来的昏君们来来回回的犯,都不知道犯了多少遍了?

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历史是很无聊的,因为在他们看来,每个朝代的兴起和灭亡都是差不多的,兴起的原因都是统治者爱民如子、知人善任、重视人才等等等等,好像只要做的这些方面,就可以开创千古盛世一样。

那盛世岂不是太好开创了?皇帝岂不是太好做了?谁都知道这些道理,那为什么不是谁都可以做皇帝?

那些昏君们犯得错误也都一样,都是玩女人,不理朝政,重用小人,不听忠言等等等等。

那些昏君都不读书吗?明明知道历史上的昏君都是因为这么做而亡的国,丢的性命,为什么不改一改呢?改掉这些谁都知道的错误很难吗?你我都知道不能做的事情难道他们不知道吗?为什么还要一而再,再而三的犯呢?

在朱楧看来,中国的二十五史也就《史记w的可信度高一点,最起码没有把刘邦等人写的无所不能,没有把汉朝的对手项羽写成白痴。

其他的书可信度就越来越差,尤其是到了唐朝以后,由于李世民乱改史书,中国的史书就完全变成了,可以说除了名字是真的以外,其他的都是假的。

不说别的,就拿朱元璋的发家史来看,里面的陈友谅和张士诚还有元顺帝都是什么嘴脸?一个无脑暴力,一个不思进取、鼠目寸光,一个是十足的昏君,就知道玩女人、用小人。

而朱元璋又是多么的伟大。

这完全就是笔法。在朱楧看来,中国的历史编纂官们一直以来都犯了一个错误,那就是唯心主义,讲究英雄造时势,仿佛主角一出来就注定要当皇帝的,所有人都得为他让路。事业一路顺风顺水,没有多少阻挡。

但是,朱楧是唯物主义历史观,认为时势造英雄,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,谁也不比谁傻多少,能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都是人尖子,都是高手,高手跟高手过招拼的就是资源,就是运气,谁掌握的资源多谁就能赢,谁的运气好谁就能赢。

朱元璋虽然很聪明,懂得在战争时期最大限度的集中自己占领地的资源来对抗外敌,不像张士诚那样装逼,只收老白了是个要脸的人,所以上来之后很敬业,干的也不错,这也是他与杨广有不同结局的最重要原因。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