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s:鉴于之前战争戏太长广受诟病的教训,今后战争戏不会太长。
自古以来,收买人心的方法也有很多,有给钱的,也有给地的,但是不管是哪种方法,其实都是花钱买,既然是花钱买,那买之前肯定要算好成本,不能亏本。
像朱楧这样,民众出一部分钱,自己在出一部分钱,来收买一下人心是可以的,因为成本不是太高,民众想明白之后也会高兴,很划算。
若是像纪君用说的那样,自己出全款来给肃国所有的人养老那就划不来了,这样以来,财政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,就没钱养军队了,帖木儿要是打过来,国家就没有人保卫了。国家被帖木儿占据之后,就算帖木儿拿肃国的人做奴隶,他们也会俯首听命的,因为不听就会死,谁也不愿意死。
朱楧的话说得纪君用一愣,他也知道依照肃国目前的财政状况,若是免费给国民养老肯定是要破产的,他也是几十岁的老官僚了,知道肃王坐江山的目的是自己享受,而不是开慈善机构,因此也不敢接话。
朱楧见群臣都默不作声,知道他们心中的顾虑,环顾了一下四周,用不容否认的语气说道:“寡人知道,一开始民众难以接受寡人的主张,很有可能会认为寡人在变相加税,一些人甚至会有些怨言。不过,寡人认为还是商鞅说得好‘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’,一件事若是必须等到全国人民都同意才会去做,那是绝对做不成的,一事难趁?王上要咱们每个月交十文钱的养老保险,还有五文钱的医疗保险。”一家位于张掖城内的茶馆里,几个闲着无事跑到这里来吃茶的中年人津津有味的议论道。
“这么大的事谁没有听说,我和我那婆娘都商量了好几天了,不知道王上这次是什么意官的多,因为他们都不可能掌握当时的全部情况。
再说其必要性,杨镐之所以选择四路出兵,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。大家可以翻开地图看一下,马林出兵的开原和刘挺出兵的宽甸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,它们的中间部分就是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。开原和宽甸与西南方的抚顺,也就是杜松出兵的地方,正好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将赫图阿拉围起来,所以分别进兵是最好的选择。
若是选择一路进兵的话,势必要放弃开原和宽甸这两个地方,那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就会收到努尔哈赤的屠戮。况且,从开原和宽甸兜个半圆,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到抚顺,再从抚顺进攻努尔哈赤,那得费多少周折,费多少粮草,放着直线的距离不走,非要走弯路,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?
再者,抚顺地区的粮草也供应不起这十万大军,供应杜松的三万主力尚且有余,若是让这个城市供应十万大军,怕是把里面老鼠的存粮都挖出来也不够。
最后,努尔哈赤不是傻子,更不是木头,你派十万大军从一个方向过来攻打他,他不会跑吗?他会傻乎乎地待在赫图阿拉等你?前面提到的开原和宽甸都是很好的跑路方向,你都白让给人家了,人家还会跟你客气?
顺便说一句,努尔哈赤是不会往北边跑的,因为那里基本上算是不毛之地,康熙年间索额图签订尼布楚条约路过黑龙江和吉林的时候,基本上都是靠打猎来维持生计,很少能找到人家。
后世的警察抓个土匪还讲究四面围堵,把所有的道路都封死呢,你去打一个巨寇猛寇,只派一路过去,还指望着人家在那里傻乎乎地等你,实在是太天真了。
后来的洪承畴救援锦州的时候,之所以采取一路进兵的方式,不是因为吸取了杨镐的教训,而是地形原因,从宁远都锦州就一条大路,想分路合击也没办法分。
说这么多就是想向大家解释清楚,分进合击这个战术不是必败的战术,只要你能控制好各路进兵的时间,提前和每一路的将领说好,某月某日进击到某地,大家严格按照约定好的时间,按部就班,齐头并进,不孤军深入,不给敌人机会抓空隙,那就很有可能将敌人围杀在预定地点。
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张居正死后,考成法被废除,万历渐渐的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力,掌握的人力、物力等资源越来越少,打个强盗七拼八凑才拿出了不到十万的军队,而且装备还不好。